本文所述内容均来自可靠信息来源,详情可见文末说明。
提到清洁能源,大家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、特斯拉这样的名字。其实,在早些年,汉能集团也曾是新能源领域的巨头,短短几年间市值飙升至3000亿港元以上。
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这样的辉煌并没有持续太久,由于老板过于膨胀,这位曾经的首富很快跌落神坛,官司缠身...

谁能想到,这个曾经风光无限的汉能集团,竟然是李河君向一位老师借来的5万元创立的。在那个年代,5万元可是一笔相当可观的资金。
这位老师对李河君的信任没有白费,仅仅用了5年时间,他就用这5万元创造了8000万元的财富。

当时国家正在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,水电站开发成为热门领域。李河君敏锐地察觉到其中的机会,果断拿出1000万元收购了一座小型水电站。
事实证明,他的决策非常正确。这座水电站迅速为他带来了丰厚回报,李河君乘胜追击,在各地接连收购水电资产,身价也随之暴涨,达到数十亿元。

此时的李河君已经开始接手更大的项目,展现出惊人的野心。他成功拿下了一个总装机容量达300万千瓦的金安桥水电站项目。
尽管该项目耗资200多亿元,但在李河君的经营下,仅用6年就收回了全部投资,堪称一台“印钞机”,每天收益最高可达千万元。

随后,李河君又将目光投向光伏太阳能产业。据业内人士透露,汉能集团进入该行业后,便开始大规模收购企业,不仅在国内动作频频,还连续收购了几家国外顶尖公司。
然而,这种快速扩张也暴露出问题。由于这些技术公司是通过收购得来,汉能对其缺乏有效控制。有些外国公司甚至只允许李河君本人进入,拒绝其他员工。

即便如此,汉能集团依然登上了巅峰,市值一度高达3000亿港元。李河君在股东大会上豪言壮语,表示要在三年内赶上腾讯和阿里,五年内让公司市值突破万亿美元,超越谷歌和苹果。
他也因此被称为“新能源大王”,身价飙升,成为中国首富。但这样的辉煌并没有持续太久,很快他就摔得粉碎。
汉能薄膜发电因涉嫌巨额关联交易被质疑操纵股价,随后股价暴跌,公司被迫暂停交易。这一事件导致李河君的身价大幅缩水,直接减少了上千亿。

紧接着,港交所开始调查汉能薄膜,仅仅三年多的时间,公司就在银行危机中崩溃,最终被迫退出港交所。
这一系列打击使汉能集团陷入严重危机,连员工工资都发不出来。据统计,约有7000名员工的工资被拖欠,总额超过10亿元。

不仅如此,员工的社保也被暂缓缴纳。尽管李河君公开承诺不会跑路,并优先解决员工工资问题,但在实际拿到钱之前,这一切不过是空谈。
一时间,汉能在全国布局的生产基地纷纷停工。即使企业试图出售资产回笼资金,但由于优质资产早已被抵押,剩下的根本卖不出去。

李河君也深陷法律纠纷,仅网上可查的就有124起诉讼案件,涉及金额高达8亿多元。
自2015年停牌后,李河君陷入了“金融危机”。银行停止了对公司贷款,他只能向私人朋友借钱。借来的钱大部分用于技术研发投资,等到资金链断裂时,他开始大量变卖设备,但变现过程困难重重。

再加上公司累计有600亿元应收账款无法收回,情况变得更加棘手。不久后,李河君逐渐淡出公众视野,很少再有新动态传出。
直到2022年12月,有消息称李河君被警方带走协助调查。尽管如此,他似乎并未停下脚步,仍在努力寻找新的出路,并与石农集团及汉瓦技术有限公司保持密切联系。
他曾希望通过石农集团重振旗鼓,但到了2023年3月,李河君旗下的9家核心公司统一进入破产清算程序,其商业版图至此彻底崩塌。

汉能薄膜发电的陨落,是中国新能源产业野蛮生长时代的缩影。从水电站掘金到押注薄膜太阳能技术,李河君曾以“再造一个三峡”的雄心带领企业登上千亿市值高峰。
然而,当资本热潮退去,过度依赖关联交易、忽视技术市场化落地的商业模式,以及创始人“大而不倒”的幻想,最终将企业拖入深渊。

汉能私有化失败、退市摘牌的结果,不仅让无数股民血本无归,更暴露了新能源赛道中“规模至上”与“技术虚无主义”的致命矛盾。
李河君的失败也为业界敲响了警钟:当企业家的野心凌驾于产业规律之上,用PPT画饼取代脚踏实地的创新时,再宏伟的商业蓝图终将沦为泡影。
如今,关于李河君和汉能集团的消息越来越少,他渐渐消失在大众视线之外。

看完这篇文章,请记得点赞、评论并关注,以便及时获取最新内容。您的支持是我持续更新的最大动力,非常感谢!
信源来自:界面新闻2023年1月10日关于“前中国首富、汉能创始人李河君被警方带走?或与锦州银行有关”的报道;每日经济新闻2023年4月11日关于“创始人李河君‘失联’数月后 汉能系9家原主体公司将破产清算”的报道。


